热搜上曾有个热门话题:
【资料图】
“你的爸爸说过爱你吗?”
如此简单的发问,却挑起了无数网友内心的情绪。
有人说:
“从未说爱但我深知他爱我。”
也有人说:
“爸爸的爱太含蓄了,几乎让我感受不到,我都分不清他到底爱不爱我。”
对于中国式的父亲而言,表达爱太难了。
他们更习惯“父爱如山”的方式,深沉而有力。
一面担着整个家庭的重担,将事情往肩上揽。
一面固执己见,内心是为了孩子着想,却遭到各种埋怨与不解。
中国式父亲,就是用最硬的方式,做最软的事。
中国式父亲:沉默
冰心说:
“父爱是沉默的,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。”
中国式父亲尤其沉默,他们不善于表达,习惯用沉默的方式爱着子女。
网友曾经记录过两个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画面:
一位父亲接孩子放学,天空下着大雨,孩子穿着雨衣和雨鞋,但是父亲依然把自己的伞全部倾给了孩子,自己被淋得衣服黏在了身上。
这位父亲的另一只手,拎着孩子的书包和自己的公文包。
另一位父亲,与孩子对面而立。
已经读初中的儿子个头和父亲齐平,父亲一边给他说着什么,一边把伞高举在儿子的头顶。
事后,人们得知是儿子犯了点小错,父亲当时正在批评儿子,父亲说他毕竟是个孩子,肯定不能让他淋雨的。
针对这两张图片,有多位网友留言:
“这就是中国式父亲呀。”
“父爱无言。”
“像极了我的父亲,一边狠狠骂,一边默默爱。”
“这就是我的父亲,嫌弃我犯错,更害怕我犯病。”
我们总说,父爱如山,沉默无言。
或许正是因为父爱的矛盾,舍不得又期待着,看似放飞孩子成长的同时,又时刻在关注孩子的变化。
沉默,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隐身器。
孩子自己可以的时候,我默默守护;孩子需要我的时候,我挺身而出。
父爱如山,重在少言。
我不多说,但是你的一切,我都在关注。
中国式父亲:执拗
看到过一句话:
“执拗的人是一个极聋的演说家。”
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,听不见对方的回复。
在亲密关系中,父爱,成为了执拗的注解词。
在热播剧《人世间》中,周秉昆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,总是被哥哥姐姐的光芒掩盖。
因为哥哥姐姐学习好,总能让父亲有面子。
周秉昆也想给父亲挣面子,无奈自己学习不行,他就想着下乡,以为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,就可以让父亲多关注自己。
谁料这个愿望没有达成,他只好在家陪伴母亲生活。
虽然母亲说他很好,他却觉得自己没有出息,被父亲看不上。
每次父亲给他建议,他都觉得父亲在拿他和哥哥姐姐做比较,父子关系越来越僵持。
终于两人在大吵了一顿后,“断了联系”。
这一断,就是十年。
十年之后,父子再次大吵,这次,他们借着愤怒、委屈和不甘说出了心里话。
父亲却意外坦白,三个孩子,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周秉昆。
他为父母和家庭的付出最多,但是自己却忽略了他一直以来的感受。
放下心结的父子俩,在眼泪婆娑中握手言和。
执拗也好,倔强也罢,那自以为是的坚持和执着,在最亲的人面前就是一种怯懦。
害怕承认错误,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,害怕心思被看穿的担心和恐惧。
中国式的父亲,总把自己包裹起来,爱孩子却又不会正确表达,执拗就成了他们的铠甲。
要是孩子往前一步,他们的威严就会瞬间瓦解,让你看到他爱你的全部。
中国式父亲:严厉
生活中,很多父亲在孩子的心中都是一个严厉的形象。
究其原因还是受“父严子孝”的影响。
父爱的严厉,大多是对孩子的期待。
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法律专家,为人正直,教子严厉。
在孩子们面前,杨爸爸多数是凝重威严的形象,就连钱锺书第一次见岳父也有点害怕。
后来和岳父接触的时间长了,才懂得在严厉的背后,都是深爱孩子的慈父之心。
后来他对岳父有“忘之俨然,即之也温”的评论。
在杨绛的心中,父亲的严厉是一种底线。
学校曾组织外出游行,若是能征得家长的同意,便可不去。
杨绛想以此作为挡箭牌,没料到父亲严厉地回答她:
“你不想去是你自己的事情,不必拿家长来做借口。”
事后杨绛自己反思,父亲从未对孩子们打骂过,但是大家都觉得他严厉可怕的原因,是父亲为人和教育子女的底线。
父亲向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,但是也不会包庇孩子的妥协和偷懒。
严慈有加,父爱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,让杨绛明白:自己有些事情可错,也有些事情不可做错。
孔子言:
“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
父亲,是孩子的榜样,孩子是父亲的影子。
时间是人生的考官,我们的行为和信仰被一一验证。
成年后,我们得到的赞誉,多是源自父亲的教导。
父亲对孩子的严厉是一种大爱,它让我们长出铠甲,足以抵御生活的风雨和人生的考验。
▽
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。
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。
趁现在,双亲未老。
不要人到中年才懂得父亲的不易,不要年华老去才追忆父亲的付出。
生命有限,不留遗憾的亲情,不留遗憾的努力,才是价值人生。
“行胜于言”的爱固然有隐忍美,但是“溢于言表”的爱,更能让我们抛下心结、放下执念,给彼此一段坦荡、真诚、无畏的父子之情。
今天是父亲节,走近父亲,走进父亲的内心,跟父亲说一声“辛苦了,我爱您”!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有书”
作者:有书亦文
编辑:以凡
【声明:本号为“全民阅读推广”官方公益账号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】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